昨天港股和A股都經歷了“雙十一打折”活動,尤其是科技股跌幅較大,前期的大熱門新能源汽車板塊也跌幅很大,為什么上個周還被很多機構強烈看好的科技股和新能源近兩天突然出現了這么大的下跌?其實根本原因還是在總量缺乏向上突破動力的環境下,資金的“畏高心理”,其它諸如政策和消息面的擾動只是附加的催化劑。
周三公布的10月金融數據,M2同比增長10.5%,新增貸款環比降64%,均低于預期。貨幣政策回歸常態化,市場已經早有預期,不過10月金融數據低于預期,還是會給市場造成一定影響,當下市場運行狀態已經偏弱,如果沒有重大利好,比較難以快速恢復,下一個時間窗口可能要等到下周一,在此之前仍然需要控制倉位。
順周期的白酒、煤炭、有色、鋼鐵等表現要明顯強于科技和醫藥股,就連中石化從底部起來也漲了不少,其實并不是這些板塊多么強,而是在大盤跌的時候它們不跌就是強,或者是科技股和醫藥股的弱襯托了它們的強。順周期股票比較強,總體還是說明市場風險偏好不高,依靠這些行業也比較難以促使大盤突破,而且這段時間的市場特征是當大部分人都覺的一個板塊開始走好的時候,反而是要兌現的時候。
對于昨天大跌的新能源汽車板塊,小編認為不是長期趨勢的結束,只是局部的一個小高點引發的回調,這次回調結束后還會有機會,對于這類大主題,基本上股價調整到20日均線附近就會有資金介入,如果實在不知道買什么,就盯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幾個龍頭到20日均線附近介入,是比較簡單的辦法。
指數依然處于大趨勢轉折點的確認期,方向還是不明朗,繼續控制倉位。